(来自经济前沿的故事·应对挑战)采访札记:风雨中也有“小欢喜”
新华社南京9月15日电 题:采访札记:风雨中也有“小欢喜”
新华社记者潘晔、朱程
“怀揣小欢喜,笑看未来路。”这是记者最近在苏州采访外资企业时,感受到的积极心态。与国民口碑剧《小欢喜》中传递的正向价值观一样,无惧于保护主义抬头、经贸摩擦升级,苏州一如既往以开放、圆融的态度鼓励外商投资,上半年吸引外资不降反增。外企通过追加投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用“脚”投票、用“钱”投票,选择“来到”苏州、“留在”苏州。
晚上6时,顺着苏虹路自东向西一路前行,这片外企最早在苏州“扎堆”设厂的地方,如今依然繁忙。上下班高峰期间,平常5分钟可以通过的路段,有时需要花半个多小时。
“苏州堵车,全球缺货”在这里曾经真实上演过。在苏虹路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聚集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000家外资企业。其中不少是伴随着园区一路成长走来的“老朋友”。
“我们是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20多年一直在扩大投资。”在采访第一站,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商务及行政高级副总裁余绮玲对博世苏州的表现频频“点赞”。“博世苏州在博世中国总盘子里的占比非常高,去年,投资超3亿元的新研发中心投入使用,将主攻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像博世这样“来了就不想走”的外资企业很多。今年上半年,苏州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新增注册外资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1.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9%。
逆势上扬,苏州对外资的吸引力可见一斑。采访中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苏州给出的优惠条件不是最好的,但亲商、爱商、富商和扶商的投资氛围让人安心”“设备、材料采购半径不超过100公里”“新办企业的涉税审核时间不到10分钟”……企业的“小欢喜”汇聚成苏州“磁场效应”的硬实力。
这种“不想走”的“依恋”,记者在强生之行中体会明显。扎根苏州13年,强生医疗如今在当地布局了重要的两大工厂,一个是骨科手术器材工厂,一个是新建成的外科手术器材工厂。这两间工厂相距不远,沿着印有蓝色脚印的步道一路向北,记者看到了一大片未开发的土地。
“未来这里将逐步建成综合性共享产业园。”强生苏州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产业园被设计为更多功能、更加开放的共享平台,融入地方发展,也盘活存量资源。
诸多外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也成为推动苏州发展的强劲动力。2018年的数据显示,苏州工业总产值的70%、全口径税收及GDP的60%、固定资产投资的35%均由开放型经济直接贡献。开放的心态与“国际+”的高度,让苏州外商投资的“朋友圈”越来越稳固,也让苏州的“区域粘性”越来越强。
9月初,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举行挂牌仪式,当天32个新项目签约落地。其中,就有已经在苏州20多年的金光集团。
“我们不仅要跨界升级,打造金光科技产业园,还要与苏州工业园区一起去印尼,打造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金光集团负责人说。
责编: